全文实录|2018年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

2019-6-5 14:39| 发布者: 新时代环保| 查看: 917| 评论: 0|来自: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

摘要: 大家上午好!福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在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持续保持全国领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郑彧总工程师,向大家通报2018年 ...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林君希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福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在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持续保持全国领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郑彧总工程师,向大家通报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2019年生态环境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央和境外新闻机构及福建省内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你们!


  首先请郑彧总工程师通报有关情况,发布相关信息。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郑彧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关心支持和监督。


  2018年,全省各级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一批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经验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中央改革办、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2018年,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优,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中国工程院发布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福建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


  今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我们按照惯例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在这里发布2018年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一、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12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为优,Ⅰ类~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95.8%。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优良,12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湖泊水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全省19个主要淡水湖泊水库中,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的占89.5%。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较好,优良水质按点位比例评价,优良水质比例为85.1%;按面积比例评价,优良水质比例为93.0%。


  二、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全省68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97.5%;九市一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5.0%(按新标准计算为97.6%);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3%。全省9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从优开始排名,依次为南平、宁德、莆田和龙岩(并列第三名)、厦门、福州、三明、泉州和漳州。在全国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厦门、福州分别位列第7位、第8位。


  三、在声环境质量方面,城市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


  四、在辐射环境方面,全省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天然本底正常涨落范围内。


  五、在生态环境方面,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优良水平,森林覆盖率66.8%,继续位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优良的生态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福建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奋斗目标,保持定力、凝聚合力、精准发力,努力建设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的美丽新福建。下面,我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绿色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更加有力。主动融入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最大限度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促进产业布局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同时,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出四个方面20条具体便民利企措施。在环评领域进一步推出五大类17条优化措施,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探索试行告之承诺制,已完成规划环评的省级工业园区内的35类基础设施和环境影响小的项目实现环评审批“立等可取”。出台《关于发挥生态云平台作用 促进企业领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建成生态环境领域亲清服务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环境治理实际困难,促进企业绿色领跑。


  二、突出治污减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更加精准。我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1+7+N”作战计划。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臭氧污染防控指南,制定3项挥发性有机物地方排放标准,实施120个省级精准治理减排项目,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前7天进行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建立按地市精准推送环境质量监测预报和预警制度,省市联动精准施策、联防联控。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与修复。实行全省流域水质“一张图”,水环境整治从干流向源头拓展延伸,实现主要流域单元精细化管理。小流域整治连续三年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撬动全省有效投资超过65亿元,全面消除劣Ⅴ类小流域。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布设国、省控土壤监测点位1174个,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快土壤环境保护示范区、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土壤污染风险防控试点建设。加强危废综合处置场建设,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提升到135.5万吨。对全省82家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实施执法检查全覆盖,坚决打击非法“洋垃圾”入境。


  三、突出铁腕治污,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更加严格。压缩精简督察考核项目,创新开展生态环保“三合一”督察,构建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无缝衔接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挂点督导、交叉评查、巡回督导等形式,切实提升执法水平、增强练兵实效。实化网格监管,打造网格“五支队伍”,打通执法“最后一公里”。实施在线实时监控,实现自动预警的“全天候监管”。通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形式,拓展公众参与环保监督途径,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让百姓放心的环境监管体系。继续会同省公安厅联合开展“清水蓝天”执法行动,同时通过饮用水源地整治、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清废行动等专项行动,实施精准打击,切实督促问题整改。特别是去年下半年,针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省直六部门联合开展集中攻坚行动,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全省共办理环保行政处罚案件4467件、处罚金额2.89亿元,办理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案件368起、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09起。福建省生态环境厅获评2018年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组织单位,位居全国第一梯队首位。


  四、突出改革创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生态环境部专门向全国推广我省经验。在全国率先建成首个省级生态环境领域亲清服务平台,并获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福建电子政务十佳案例。推进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构建体现福建山海元素的GEP核算体系,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量化形式。进一步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行流域水质与奖惩挂钩,建立上下游“合作共治、生态共享、经济共赢”的机制,2018年,我省共筹集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超过13亿元。持续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鲜明导向,参评企业累计将近4000家。健全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二级市场走在全国前列,有效激活企业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意识。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加强环境风险管控,推动企业守法自律,投保企业累计1256家次,累计提供环境风险保障限额将近20亿元。


  各位记者朋友,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将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让八闽大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交融,生态画卷更加壮美动人。在此,我们也由衷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与我们携手合作、并肩同行,通过你们的宣传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汇集全社会的磅礴力量,共同建设我们的新福建。


  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林君希:


  感谢郑总工程师的介绍与发布。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应邀提问时请自报身份。现场答问现在开始。


  福建日报记者:


  空气和水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尤其饮用水源是老百姓关注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我也知道去年我省做了很多努力,启动了集中饮用水环保专项行动,每个月对媒体公开。想问郑总工,今年我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来保护百姓生命线?谢谢。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郑彧:


  饮用水源是老百姓的“水缸”。2018年以来,我们联合省水利厅督促指导地方开展专项清理和整治,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目前大部分水源地完成整改,剩下的正按序时推进。


  守护百姓“大水缸”的安全,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此作出批示、指示,经省政府同意,5月24日,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水利厅、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等四部门下发了《福建省从源头保障百姓饮用水安全“六个100%”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划、治、建、管、防”五个组合拳,实现“六个100%”,打造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铜墙铁壁”。


  一是地市级水源地整治成效100%稳固。对地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回头看”检查,防止违法违规问题卷土重来,2019年6月底前,实现地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所有疑难和易反弹问题得到100%稳固解决。


  二是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100%整治。深入分析县级水源地未完成整治问题存在的具体困难,进一步细化方案、倒排工期、明确责任、深化整治,2019年6月底前,实现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100%整治。


  三是乡镇级水源地面源污染100%清理。通过全面摸底排查,重点推进面源污染清理整治,2020年6月底前,实现“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面源污染100%清理。


  四是地下水型水源地安全隐患100%消除。通过全面排查,按照依法处置、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分类处置,2020年6月底前,实现在用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100%消除。


  五是县级以上水源地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100%安装。稳步推进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安装,2019年底前,在用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监控100%安装,并依托省水环境统一监测平台实现互联共享。


  六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持续强化风险管控、长效管理,到2020年底,稳定实现我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考核指标100%达标,供水水质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我们将对整治工作进展缓慢的重点区域、难点问题加强分析指导,实施周调度、月通报,并视情对责任部门或单位进行公开约谈,直至啃掉“硬骨头”。在此,也希望大家共同参与,一起保护“大水缸”。


  福建省电视台记者:


  请介绍下生态环境厅是如何开展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郑彧:


  在好的环境里生活,大家就身心愉快,但如果我们身边有污染了,比如附近有一个餐馆,整天冒油烟,你肯定很烦很烦。


  我们坚持群众导向,深入分析这几年群众环境污染投诉方面的数据,油烟、噪声、污水垃圾等这些问题,离百姓最近、群众感受最深切,看似不大、但是数量不少、影响不小,有的还是长期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去年7月起我们会同住建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水利厅及河长办等六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集中攻坚行动。


  为保证这项攻坚行动取得切切实实的成效,让群众能有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们创新了3+1项举措:


  一是拓宽举报监督途径。以往群众投诉举报通过热线电话,可能不太方便。因此,我们同步通过微信、微博等收集、受理群众投诉,并公开每件举报投诉的办理情况,让公众参与,让群众监督。


  二是联动整合部门职能。有些污染问题,可能群众对主管部门不了解,投诉时不够顺畅。因此,我们打破以往各级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横向整合各部门职能优势,纵向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强联动、转办、交接。


  三是切实推进问题整改。通过联合交办督办、挂牌督办、整改销号、公开曝光、现场督查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进一步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属地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我们建立长效机制,跟踪督办推动问题解决。


  截至目前,共办结群众举报件8337件,到期办结率100%,获得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今年我们将持续开展这项活动,谢谢你的提问。


  东南网记者:


  今年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落脚点在哪?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郑彧: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我们全国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做的工作。大家知道,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三大战役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细化出台七大标志性战役的实施方案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1+7+N”作战计划。


  近年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复合性、长期性等特点,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因此我们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今年我们要继续推进“1+7+N”计划落深、落细、落实,为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提供生态环境保障,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


  (一)扎实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调整四大结构,就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推进转型升级;二是实施减排项目,我们将推进10个重点整治区域行业、100项省级重点项目、1000项市级治污减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